基于RFID 技术的果品溯源系统流程设计

时间:2020-08-11   浏览:510183

果品溯源的必要性

近几年,互联网的应用拓宽了果品的流通渠道,电商生鲜平台、社区拼团、前店后仓线上线下等销售方式大放异彩,人们也开始格外关注整个果品供应链的具体情况,种植、采摘、加工、运输……,目前的果品流程领域没有满足人们的知情权,导致购买的盲目性,增加了退换货风险。在这种市场背景下,能够溯源查询果品各供应链环节信息,才能保障商品持续稳定发展。

自2004 年开始,北京、山东、上海、济南、福建等地纷纷启动食品和农产品溯源制度和系统体系。国家药监局先后制定了《肉类制品跟踪与溯源应用指南》和《生鲜产品跟踪与溯源应用指南》,国家质检总局出台了《出口水产品溯源规程》;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借鉴欧盟国家经验编制了《牛肉制品溯源指南》等食品溯源制度。在应用方面,上海上线了食用农副产品质量安全信息查询系统,包括: 蔬菜、畜禽、禽蛋、粮食、瓜果、食用菌六个子系统,安装查询平台的超市大卖场已接近50家。北京市农业局为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2006 年开始上线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通了4 种查询模式( 网站、短信、电话、触摸查询屏) ,在40 家蔬菜加工配送企业内进行了推广应用,覆盖生产基地面积12 万亩,在多家超市、食堂、便利店安放了触摸查询机。

 

01
溯源系统业务流程

 

引入RFID 技术设计物流过程,实现自动识别,可及时了解果品的生产、加工、储藏信息,允许各供应链节点进行修改和录入相应数据,并提供反向溯源的支撑。

 

SPCY201910033_02600.jpg

果品溯源的关键是对果品种植和流通中各个主要环节的有用信息借助电子标签进行跟踪,其中包括果品的种植环境、采摘、储运包装、销售、检疫、消费等若干环节。追溯系统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服务器端安装有数据库,统一为供应链各节点提供数据信息并进行信息交换,通过RFID 电子标签整理果品种植和流程过程的各个环节信息并追踪,标签储存果品种植信息、采摘信息、物流环节控制信息、检疫信息、销售信息等,并对各个环节的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并表示,以反映果品种植与流通中品质、土壤环境、检疫、人员基本状况等变化信息。果品消费者利用客户端,通过网络、终端设备、二维条码等手段进行溯源查询,打通了安全监督渠道。消费者一旦发现果品质量或流通安全问题,可用电子标签对关键环节逆向追溯,最终确定问题根源,可逆向追溯至果农种植环节。

02
溯源系统功能架构

果品溯源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中心数据库系统和应用服务平台系统,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系统。中心数据库系统包括食品分类库、食品监管单位数据,食品安全公共服务平台系统包括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检测数据等。

 

 

SPCY201910033_03100.jpg

生产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应包括果品种子信息、土壤信息、育苗和农药喷洒信息等基本数据,安全和注意事项、浇灌和维护相关资料,采摘信息,管理服务系统。物流控制系统应包括包装信息、采购信息、物流过程控制信息、温湿度控制、中转仓控制、综合查询、基础数据维护等。利用RFID 技术建立追溯系统。消费终端查询系统允许终端机和二维码等方式查询所有过程资料。检验检疫系统要在栽培、采摘、物流过程进行检验检疫,基于RFID 技术的检验还可以延伸至超市。

03
果品追溯流程

 

RFID 系统可以记录并追溯果品供应链中商品来源的详细信息,如种植情况、施药情况、剪裁嫁接情况、生长周期、养护实施,确保消费者可以查看商品供应链体系中的各级来源。用电子标签标识每个包装单位的水果存入统一的数据库,进入下一节点进行自动别,调用数据库信息并添加本节点相关信息,做到向上可溯源,向下可查询,供应链节点信息可共享。基于RFID 技术的果品溯源业务流程即各流程信息采集。

如下:

SPCY201910033_03800.jpg

系统设置了对产地、包装、检疫、物流、销售等各个环节数据的添加和修改、删除功能。不同供应链环节的作业人员可以对自己所处阶段的数据进行维护和管理。之后,各个阶段信息汇总到中心数据库中,为用户提供安全的果品质量信息。

系统分用户端和管理端。用户端供消费者溯源使用; 管理端允许操作者在不同阶段记录信息并修改,一旦进行下一环节,上一环节数据即锁定。系统为提供接口界面,消费者仅仅需要在溯源界面输入果品包装上代码,即可查询该产品源头信息,了解所购果品供应全流程。

果品溯源势在必行,将果品从种植到消费供应链关键环节信息化,通过收集和整理关键环节的有用信息,可以在相当程度上监控果品安全和流通; 同时,通过信息管理,应用电子标签,将消费者评价反馈给果园,有利于果品产地环境改善,监督果品的生产过程,做到良性循环。

 

未标题-1.jpg
公众号ID:ANMAY2012       扫码关注最新动态

本文选材出自于中国知网(好文推送,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平台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